在智慧校园建设的早期阶段,虽然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,但资源配置效率始终是制约其整体智能化水平的关键瓶颈。许多学校在设备投入上不惜成本,却仍面临“资源闲置与需求冲突并存”的矛盾。2020年下半年发布的《中国智慧校园数据报告》就指出,全国仍有约68%的学校依赖人工进行资源调度,只有不足15%的学校能实现动态优化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,智慧校园技术专家陈燕清于2021年8月28日推出了“基于改进K-means聚类算法的智慧校园资源调度优化系统V1.0”。该成果正以两年的实践,重新定义校园资源管理的逻辑。
不同于多数技术成果“解决单一问题”的定位,陈燕清从研发之初,就瞄准了“传统资源调度与现代校园发展需求脱节”的核心矛盾。“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简单给传统流程加‘科技外衣’,而是要让技术真正适配校园的动态需求——比如学生选课变化、实训项目调整、活动安排波动,这些都需要资源调度能实时响应,而不是按固定模板执行。”陈燕清在接受采访时,道出了成果研发的底层思考,这种思考,也让系该成果从诞生起就具备了“重构管理逻辑”的特质。
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适配”:技术如何破解调度本质矛盾
传统校园资源调度的本质矛盾,在于“静态分配”与“动态需求”的不匹配——人工制定的调度方案,往往基于“历史经验”或“固定规则”,无法应对校园中随时变化的需求:某节课突然增加的旁听学生、临时调整的实训计划、紧急申请的学术活动,都可能让原本的调度方案陷入混乱。
陈燕清研发的基于改进K-means聚类算法的智慧校园资源调度优化系统V1.0,正是从“解决这一本质矛盾”出发,构建了全新的调度逻辑。该技术像一个“懂校园的调度管家”:它会先“学习”校园资源的属性——不仅是教室容量、设备型号这类基础信息,还包括资源的使用成本、空间关联、历史使用规律等;再“感知”需求的动态变化:实时捕捉学生选课数据、教师调课申请、活动预约信息,甚至能根据天气变化调整户外场地的使用优先级;最后通过“动态聚类匹配”,每2小时更新一次资源与需求的匹配模型,确保调度方案始终贴合实际情况。
“比如校园巴士,传统调度是‘固定路线、固定班次’,高峰时挤不上、平峰时空驶。这一技术成果会实时采集每辆巴士的上下车人数,比如发现‘教学楼到宿舍区’的早八点班次总是满员,就自动增加1辆加班车;而午间十二点后的‘图书馆到校门’班次乘客少,就合并路线减少空驶。”陈燕清用通俗易懂的案例来解释这一成果如何发挥价值。
两年实践:三大维度见证管理效率的范式升级
近两年来,该技术成果已经覆盖了多个省市近百所院校,其价值并非单一体现在“覆盖多少学校”的数量上,更是在“管理效率、成本控制、教育质量”三个维度,推动校园资源管理从“粗放式”向“精细化”的深层转变。
在管理效率层面,其彻底改变了“人工统计、经验判断”的传统模式。从多校反馈的数据来看,接入系统后,排课、设备预约、场地调度等核心工作的耗时平均缩短80%。例如实验室设备预约的审核与分配,从“人工登记+电话确认”的2天周期,压缩至“系统自动匹配+实时反馈”的10分钟内。更重要的是,调度冲突率从平均18%降至2%以下,学校行政部门用于协调资源冲突的工作量减少65%,这意味着更多人力可以投入到教学支持而非事务性工作中。
在成本控制层面,该技术成果通过“减少闲置、优化能耗”,为学校创造了显著的经济价值。数据显示,接入系统的学校,资源闲置率平均下降20个百分点——中小学教室利用率从62%提升至85%,高校实验室设备闲置率从32%降至12%,职业院校实训设备的无效占用减少30%。这种闲置率的降低,直接转化为成本节约:某职业院校此前因设备闲置,每年需额外支出十余万元维护费,接入系统后,这一费用降至5万元;多所高校通过系统优化实验室供电、空调使用方案,年均能耗成本下降15%-20%,单校年均节省电费18万-26万元。“资源不闲置,就是最直接的省钱。”陈燕清对成本价值的解读,恰恰切中了学校管理的痛点。
在教育质量层面,系统通过“精准匹配资源与需求”,间接为教学与实训提供了保障。对中小学而言,活动场地的高效调度,让兴趣班、社团活动的开展频次增加40%,学生的课外实践机会显著增多;对高校和职业院校来说,实验室设备与实训资源的“按需分配”,让学生人均实训操作时间平均大幅增加——传统模式下,学生因设备不足“旁观实训”的情况普遍存在,现在通过系统动态调配,实训课上学生实操的几率显著提升。某职业院校汽修专业的变化尤为明显:接入系统后,实训设备的使用效率提升,学生完成实训项目的数量比以前增加超一倍,技能考核通过率也从82%提升至95%。
行业影响:从“技术工具”到“管理理念”的延伸
在智慧校园建设领域,该技术成果的意义早已超越一款调度工具的范畴,而是推动了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专家评价:“陈燕清的这一成果最核心的价值,是证明了校园资源管理可以从‘经验驱动’转向‘数据驱动’——它不仅提供了技术方案,更提供了一种‘以需求为核心’的管理思路,这对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推进具有示范意义。”
从两年前的技术成果问世,到如今成为推动校园资源管理范式升级的力量,陈燕清用实际行动证明了,智慧校园技术的价值,不在于有多复杂的功能,而在于能否真正解决学校管理的核心矛盾,能否为教育教学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撑。这或许也是该成果能在两年内获得多校认可的根本原因——它不是一款“悬浮的技术产品”,而是扎根于校园需求的“管理伙伴”。(记者张悦)


















